索 引 号: | 000014349/2020-5045354 | 信息分类: | |
发布机构: | 生成日期: | 2020-11-17 09:00:00 | |
文 号: | 是否有效: | ||
名 称: | 凯里市自然资源局关于《凯里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整合规划》的批前公示 |
广大市民及本项目利害关系人:
为落实《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2020年修编)管控要求,我局组织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了《凯里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整合规划》,2020年11月12日,规划通过州城规委审查。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等相关规定对上述规划方案予以批前公示。公示期间凡与该规划调整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如有意见或建议,请于公示期间以书面形式与凯里市自然资源局联系。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和第四十二条规定,与本规划调整有关的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可在本公示期限内向凯里市自然资源局以书面形式提交要求举行听证的申请,逾期不陈述、申辩或要求组织听证的,视为放弃上述权利。
公示时间:2020年11月17日至2020年12月17日
公示反映方式: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对该规划方案有任何意见或建议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向凯里市自然资源局反映。
1.联系电话:0855-8223830
2.传真:0855-8223830(请注明“规划公示”字样)
3.信件寄往“凯里市民族风情园(凯里市自然资源局国土规划科)
凯里市自然资源局
2020年11月17日
《凯里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整合规划》
一、规划理念
凯里市老城区既承载了凯里几代人的岁月记忆,也是现今大多数凯里市民的生活、居住地。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发展定位,也为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之下,规划应以“提质”、“特色”为重点考虑内容,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构—重铸“山城相融、水城互动、蓝绿交织”之貌
山城相融、以山为景。由功能导向的空间划分向山城特色转变,协调好自然山与“建筑山”的空间关系,形成以山为主导,错落有致的城市立体形态。划定山体保护线、缓冲区及退线,开展绿地公园的精细化改造与创新性增补。
蓝绿通廊、相映成网。结合山水资源,以水为脉,建设休闲慢行网络, 形成市中心新的活力环。水城布局模式更新,增加清水江沿线的开放性和公共性,实现“水城互动”。小尺度河道“内外双向扩展”,拓展两岸公共空间、提升河道的亲水性和开放性。
(二)更新—营造“民生需求有保障、旅游体验有回忆”之感
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分级配套,构建“市级—10至15分钟级—5分钟级—居住街坊级”的公共服务设置体系,做到层层保障。做到在社区覆盖上无缝衔接、在服务种类上多元并进、服务半径上使用高效,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精准化、多样化、均衡化。
更新棚户区有重点:根据棚户区布局,将规划区划分为成熟型、重点型、一般型更新单元,作为空间增量调控地块的基础参考,做到先识别,更新有重点。同时,规划强调混合用地的利用,强调多元业态共生共荣,实现区域功能融合。
城市旅游空间向滨江集中:为营造滨江城市氛围,打造旅游城市特色,规划做到沿江建园林、沿江聚设施、沿江留绿廊,重点增加滨江公共开敞空间,提升滨江岸线活力,发挥滨江景观价值,集聚城市公共性功能,严控通江绿廊,保留景观的开敞性和通透性。
(三)疏解—构筑“交通高效畅达、出行安全低碳”之境
一是增加路网密度。引导机动车通过支路通行,以减轻主干道上的交通压力。规划居住社区内,最大可能满足道路间距小于200米,公共活动中心区域小于150米。
二是设置宜人的支路宽度。根据实际需求和建设条件合理确定支路的红线宽度,打造宜人空间感受。
三是构建低碳连贯的慢行网络。结合规划区内洗马河、金井河及重新整合的城市绿地,构筑蓝绿交织、低碳连贯的慢行网络。
二、规划范围
本项目规划范围东至环城东路与308国道交叉口,西为风情大道与清水江交界处,北抵凯里市火车站,南以沪昆高铁为界,涉及大十字街道、城西街道、西门街道、湾溪街道、洗马河街道规划,范围总面积约为40.31平方公里。
《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 年)(2020修订)》提出构建凯麻同城化的中心城区,做强做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共同发展。规划区作为中心城区的重要节点,更加注重综合功能的提升。
本次规划的目标定位:1个愿望、2个目标、4个定位
(1)1个愿望: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中心
(2)2个目标:
外彰魅力,塑造国际旅游城市形象
内聚人心,在幸福健康中凝聚活力
(3)4个定位:
宜居—塑造“以人为本、重塑活力”的旧城更新典范,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宜游—塑造以“原生态文化、滨水休闲”为特色的国际旅游品质之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生态—塑造“山水交融、生态低碳”的魅力之城,优化城市生态格局。
高效—塑造高效畅达的城市,优化城市交通格局。
规划范围总面积40.31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31.72平方公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