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自然资源局2022年工作亮点

发布时间: 2022-11-28 21:55 字体:[]

按照相关工作要求,现将2022年自然资源工作亮点汇报如下:

一、2022年以来工作亮点

(一)强化要素保障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一是保项目用地。全州获批建设用地面积415.69公顷,其中工业用地68.82公顷,农村用地23.67公顷,单独选址用地获批28.13公顷,切实保障我州工、农产业项目及输变电工程、水库等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我州建设项目共使用补充耕地指标2846.186亩、水田指标1704.7035亩、粮食产能159万公斤,保障了全州共计106个批次建设用地以及27个单独选址项目耕地占补平衡需求。目前全省“招商用地地图”平台已进入试运行阶段。为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有效投资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为企业选地用地提供便利,同时促进合理高效、集约节约用地。二是保经济发展。供应土地共计719宗,土地出让收入34.10亿元(按财政部门实际入库计算预计全年土地成交价款达50亿元。今年来我州共流转补充耕地指标1946亩,流转收益2.09亿元。通过为贵阳市有偿异地代保永久基本农田4.18万亩,按照每亩1万/年,预计产生收益4.18亿/年矿业权挂牌出让12个,收益共计1.86亿元预计全年挂牌出让采矿权18个,收益4亿元。

(二)强化工作措施严守耕地红线。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决策部署我州印发了《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东南州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2022〕—31号),围绕耕地“非农化”的“六个严禁”全面开展自查自纠,结合国土变更调查、土地卫片执法、耕地卫片监督、耕地保护督察等资料和日常监管情况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严控非农化建设占用耕地,从严把关用地审查,引导新增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保质保量补划到位。严格做好耕地用途管制印发《关于认真做好耕地进出平衡有关工作的通知》(黔东南自然资通〔2022〕3号),严格耕地用途管制,落实一般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和农业设施建设用地进出平衡工作,切实保障种植、禽畜水产养殖等设施农业合理用地等进行细化安排部署。认真开展自然资源卫片执法工作。全州卫片执法违法占耕比为8.07%,县(市)均未被追责问责。各县(市)报告新增“两违”问题536个,目前已整改到位471个(整改率达到88%)。2021年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违法图斑838个,已整改741个,整改率88.42%,在全省排名第二位。各县(市)报告摸排登记的传统村落乱搭屋顶类存量“两违”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四是切实做好土地矿产资源违法行为查处工作。今年以来全州发现土地违法137件,立案34件,结案62件,查处构建物2.45万平方米,没收构建物101.11万平方米,责令退还土地111.97公顷,责令退还耕地3.35公顷,罚没款280.12万元。全州发现非法采矿点共116个,炸封取缔非法采矿点35个,移送查处8件;立案查处113件,结案64件,处罚款157.89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0.12万元,没收非法采出矿产品715.53吨,移送司法机关13人。扎实开展洗洞洗坡盗采金矿资源专项整治行动,排查发现的127个废弃井口已全部封堵,未发生因洗洞洗坡盗采金矿资源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全州累计违反国土空间规划案件查处307宗,查处面积7.99万平方米,拆除面积4.22万平方米,罚金83.65万元。2022年以来开展全州规划督察1次,开展各类专项督查9次。六是农村村民建房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成效明显。为强化源头管控,我州16个县(市)成立县级农村村民建房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217个乡镇(街道)均已成立乡规建委,进一步优化农村建房审批流程,组织对村庄规划、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用地选址、用地规模、规划设计方案、村民建房用地选址、用地规模、规划设计方案、建筑风貌等进行批前的咨询;印发《黔东南州农村村民建房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要点(试行)》,明确全州农村村民建房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方向和主要工作内容,进一步规范农村村民建房审批。今年来全州累计收到村民建房申请12901宗,基本能够在15个工作日内办理或答复,核发《乡村规划许可证》共计5873件,核发《宅基地批准书》共计7584件。目前除我州外,我省仅有毕节市和铜仁市在乡镇一级设置了类似机构。我州农村村民建房管理机构的成立,填补了乡镇(街道)长期没有规划管理机构的空白和漏洞,有利于规范建设程序,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杜绝规划、审批、建设和维护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三)空间规划编制优化整体格局。一是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充分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应划尽划,重大建设项目应保尽保,优化了全州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守好安全和发展两条底线。二是、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初步成果州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成人口、交通、魅力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等12个重大专题研究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完成专题重大问题研究、城市体检、总体规划综合报告和图集等国土空间规划阶段性成果,并已完成规范性审查三是凯里龙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城市设计编制形成初步成果通过技术审查,待审查批复。四是全州84个乡镇(街道)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按照上级“2022年每个乡镇(街道)至少编制一个村庄规划”要求,全州需编制村庄规划的乡镇(街道)211个,目前已启动规划编制乡镇(街道)133个,村庄规划编制已完成并获批乡镇(街道)84个(完成率39.81%)。完成历时三年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全面查清全州国土利用状况,为全州制定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规划、重要政策举措提供基本依据。完成2021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工作,维护更新国土三调成果,保持国土调查成果现势性。

(四)地灾防治及确权登记切实保障民生。一是地质灾害防治持续向好。常态化抓好地灾隐患巡排查全覆盖。组织开展地灾隐患点巡排查110179个次,发现变形隐患48处,新增隐患点38个,均纳入台账管理。今年来全州各县市共组织3391户,12292人次避险撤离。已形成自然资源、气象、应急、水务等部门地灾防治联动机制。“人防+技防”强化对隐患点的管理,对我州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一体五位”人员、责任人,确保每个隐患点至少1名监测员。积极抓好地灾治理搬迁项目申报工作,2022年已获批地质灾害防治项目8个,其中治理项目7个,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1个,获批项目资金合计3890.77万元,预计年底前全部启动实施。2018年以来我州没有发生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二是完成2021年度州级4个单元重点区域自然资源权籍调查工作。进一步划清全民所有与集体所有、不同集体所有者之间、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边界为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提供基础支撑和产权保障。完成农村房地一体登记280778宗,全州已累计办理国储林林权不动产登记4754宗(面积51.3万亩),本年度完成3484宗(面积28.2万亩)。

(五)修复成效明显彰显生态底色。2019年以来,全州共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积399.28公顷,获得历史遗留矿山治理资金3.12亿元。我州第一个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凯里上寨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效果较好,被列入《贵州省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成功申报贵州省苗岭山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为中央财政支持项目,涉及黔东南州14个县市,治理恢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面积599.09公顷,项目总投资2.97亿元,目前正在开展项目招投标工作。

(六)向上争取政策力促“桥头堡”落地。经积极争取,省自然资源厅于2022年8月15日印发《省自然资源支持黔东南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大湾区“桥头堡”若干措施》(黔自然资函〔2022〕582号),给予我州10条具体支持措施,获得自然资源方面的政策倾斜。

二、2023年的工作打算

(一)持续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快构建我州开发保护新格局。一是切实提速州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带动各级规划编制共行,预计2023年6月底前完成州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上报审批。规划密切跟踪上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进度,深化完善州级规划,确保有效衔接,围绕“省域东门户、生态示范州、幸福新家园、锦绣黔东南”的愿景,以打造贵州省东部开放门户、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州、山地魅力城镇新家园、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全面优化我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二是全力推进州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报批,督促指导各县市加快推进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需求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细化落实州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深入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规划成果采用“一图一表一说明”简易表达,成果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全力挖掘土地矿产资源潜力,切实保障我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入挖掘耕地资源,保项目落地保指标流转用好国发2号文及自然资源部129号文,扩大补充耕地来源,加快实施补充耕地项目,加大耕地占补平衡统筹落实力度,补充耕地指标向州级及以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倾斜。二是有序推进耕地“进出平衡”工作严格耕地用途管制,落实一般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和农业设施建设用地“进出平衡”工作,为指标调剂储备空间切实保障种植、禽畜水产养殖等设施农业合理用地。逐步建立全州耕地“进出平衡”监管机制。三持续推动找矿行动。按照新一轮找矿行动方案15年时间持续梳理州内找矿潜力大的优势矿产,做好项目立项前期准备,加强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储备工作2023年将全力推动矿产资源勘查力度,确保勘查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四是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用好水利工程坝区和淹没区用地按建设时序分期报批政策,做好重大项目土地要素支撑工作,严格项目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加快项目用地报批。五是全力推广应用招商用地地图。促进政府精准招商、企业精准选地和土地高效配置,不断提高土地供应效率和精准度。六是谋划做好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工作。探索做好工业项目用地手续“容缺办理”,逐步实现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多证齐发”,确保项目拿到土地后即可开工建设。

(三)按时序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切实强化自然资源监管。持续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认真组织实施苗岭山脉(黔东南州)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通过实施地质环境隐患治理、地形重塑、植被恢复、废弃土地复垦利用等,力争于2023年底完成矿山生态修复面积457.67公顷,修复废弃矿山(矿点)603个,切实提升项目实施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矿区及周边人居环境。按时序进度要求,全面推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曝光问题整改,同时强化跟踪问效,确保问题不反弹、整改有成效。二是着力强化自然资源执法督察。持续做好卫片执法卫片执法工作、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两违”整治工作,强化打击非法采矿工作力度,加强与农业、林业、公安、法院等部门协调配合,理顺部门职责,逐步建立完善部门衔接工作程序制度。三是压实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以签署耕地目标保护责任书、制定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办法等方式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确保我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全面落实。落实保护任务和管制规则,细化操作办法,形成耕地保护目标明确、规则明晰、措施严格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努力开创耕地保护监督工作新局面。

(四)纵深推进深化改革工作,稳妥推进自然资源各项改革试点。切实做好自然资源部门牵头的改革试点工作。一是推进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待自然资源部批复后,全面稳妥有序推进试点县(黄平、麻江、榕江、从江)工作开展,同时指导非试点县市认真做好村庄规划、自然资源不动产确权登记等试点前期准备工作。二是组织做好县市区域评估,力争完成工业项目“标准地”和混合用地试点工作。

(五)持续做好地灾防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财政安全。持续推进“清零行动”项目及2021年实施项目,积极申报地质灾害防治避险搬迁项目。着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工程治理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州县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作用,分解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的排查、巡查、监测、治理责任和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切实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建设工作要求。统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范梳理州、县、乡、村四级及各有关部门、人员工作职责,做到“一个册子知防灾”。持续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排查、宣传、培训工作。